中国历史上曾进行了5次名酒评选,共诞生了“四大名酒”“新老八大名酒”“十三大名酒”“十七大名酒”等数十款名酒。
如今几十年过去,当年的名酒们依旧在白酒市场保持着非常高的威望。你知道五次名酒评选都是怎么选出来的吗?究竟哪一届的名酒评选更为权威?
四大名酒
1952年,第 一届名酒评选会在北京举办。此次名酒评选会中共诞生八款名酒,其中白酒占四席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四大名酒:茅台、泸州老窖、西凤酒、汾酒。
另外还有黄酒一席:绍兴鉴湖黄酒(今古越龙山);葡萄酒三席:红玫瑰葡萄酒(张裕)、味美思酒(张裕)、金奖白兰地酒(张裕)。
第 一届名酒评选正值新中国成立之初,各行各业百废待兴,白酒消费迫需重振旗鼓。为了引导消费者消费,在北京举办名酒评选,选出具有一定历史底蕴、口碑好、品质好的白酒来引 领整个行业发展。
在当时,评议主要依据传统和市场信誉度,评判标准可以概括成以下四点:品德优良;在国内获得好评并为大部分人所欢迎;历史悠久且在有销售市场;制造方法特殊、具有地方特色。
除去格外注重历史底蕴以及口碑外,送来参赛的19个样品同样也要通过理化指标检测以及专家们的感官评价,选出“四大名酒”,名震四方。
老八大名酒
在第 一届名酒评选大获成功后,第二届名酒评选迎来了空前的人气与期待。1963年,第二届评酒大会在北京举行,参赛的白酒共有75种,选出了老八大名酒——五粮液、汾酒、古井贡酒、泸州老窖特曲、全兴大曲、茅台酒、西凤酒、董酒。
1963年第二届名酒评比会沿袭了第 一届的做法,但评议方式更为,成立了比较规范的评酒委员会,评选人员都是在各地挑选的评酒人士。评选过程中,样品全部采用编号,17 位专家担任评委,首次采用色、香、味,按照百分制进行打分。其中色占 20 分、香占 30 分、味占 50 分。
但由于缺乏经验,当时对多种香味白酒进行混评,以致于香气大的酒体占尽优势,所以老八大名酒评选出来,有半数都是浓香酒,而以酱香闻名于世的茅台酒,却屈居第五。
新八大名酒
1979年,停办十余年的名酒评选重启,彼时中国白酒行业刚刚结束动荡迎来新生机,第三届评酒会在大连成功召开。
此次名酒评选热闹非凡,各大白酒争奇斗艳,参赛酒样一共达108个,在经过多番角逐,“新八大名酒”诞生。即茅台、汾酒、泸州老窖特曲、五粮液、古井贡酒、董酒、剑南春、洋河大曲。
这次评酒分为白酒、黄酒、啤酒、葡萄酒及果露酒四大类四个组进行,首次采用“密码品评法”、“回避制”、“按香型划分”,评分办法是按色(占10分)香(占25分)味(占30分)格(即风格占15分)四项记分,总计满分为100分。此外,还使用了其他多种方法,保 障了评酒会的科学、公正、严谨、准确。
第三届评酒大会是五届评酒大会评定标准开始完善的一个转折点,它统一了各种主流香型的风格描述,这种对于香型的认可一直延续至今,成为消费者选购产品的一大标准。
十三大名酒
1984年,第四届评酒会在太原举行,评选出了金奖得主——十三大名酒,同时评选出了银质奖。
其中十三大名酒有:飞天牌茅台、古井牌古井贡酒、长城牌汾酒、交杯牌五粮液、羊禾牌洋河大曲、剑南春牌剑南春、董酒、西凤酒、泸州老窖特曲、全兴大曲、双沟大曲、黄鹤楼酒、郎泉牌郎酒。
银质奖有:武陵酒、玉泉酒、宝丰酒、叙府酒、张弓酒、迎春酒、老白干、玉冰烧等。
此次评选依旧是对参赛酒样按香型等进行分组,评定标准跟第三届差不多,只是对于评委的选拔在理论考试上还增加了实践操作。而且对于酱香酒,还增加了一个特色评比项目——空杯留香。
十七大名酒
1989年,中国白酒发展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,第五届评酒大会在合肥举行,评选现场非常热闹,各地新增155个参赛酒样。
本次评酒会评选出了金质奖17枚、银质奖53枚,即我们今天常说的“十七大名酒”和“53优”。十七大名酒分别包括茅台、五粮液、泸州老窖、剑南春、古井贡酒、全兴、洋河、双沟、郎酒、汾酒、西凤酒、宝丰、宋河、武陵酒、黄鹤楼、董酒、沱牌。
其实基本评定标准还是跟前两届十分相似,只不过,对酒样采取了双重加码的保密措施。而且因为在前面,经常会出现评委重香不重味的情况,所以对感官评价这个百分制的评分比重也做了调整。它采取的是减分法,其中总分在96-98分就可以被判定为名酒。其中色泽占10分,香气占25分,口味占50分,酒体风格占了15分,口味所占比重大。
这次评选的改进点是:纠正专家重香不重味的评测方法,香型也从5个香型(浓、清、酱、米、凤)变成了十大香型,增加了:兼香型、芝麻香型、豉香型、药香型、董香型。再后来才有了“老白干香型、馥郁香型”。
到第五届名酒评选会时,选出的名酒已经高达17种。由于名酒越评越多,其权威性效力逐渐受到之一,来自外界的干扰也越来越大,参评样品与市场流通产品差距甚远,国家为了保护“中国名酒”这一称号的权威性,毅然决定停办评酒会。
至此,名酒评选会历史戛然而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