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《华夏酒报》融媒体采访团队在走访和调研酒类市场时发现:不少酒企正在加码研发低度白酒,并且度数比起日本清酒、韩国烧酒还要低上几度。
或许,这在消费者眼中只是数字上的变化。但对酒业人来说,这不仅是巨大的技术进步与突破,更是重塑未来酒业格局的重要砝码与关键。
为什么这么说?
恐怕要把时间拉回20世纪70年代。
彼时,我国白酒度数大都在60度以上,比如,65度的二锅头、63度的汾酒、60度的五粮液等,而世界上的蒸馏酒度数都在40度左右。因此,白酒很少能出口到海外。为了能把“中国白酒推向世界”,改变白酒“闷倒驴”“烧刀子”的印象,国家层面提出了把中国白酒的酒度降下来一点的要求,于是,一些酒厂率先开始了低度酒的研发。
1975年,张弓酒厂成功研究出38度张弓酒,自此拉开了低度白酒的发展步伐,也为以后的低度白酒盛行打下了技术基础。
但经过近40年的发展,酒度再向下却成了“老大难”。
首先,高度白酒降度生产低度白酒远没有实现标准化。一方面,因为地域分布广、种类多、工艺复杂多变,并不是所有的白酒都能实现更低度化的生产;另一方面,即便是部分香型实现了,但一些明显缺陷也尚未找到更科学或者更理想的解决办法。所以至今,白酒降度仍面临着不少且巨大的技术难题,无法统一、规范、标准地应用及推广。
“就技术而言,低度白酒生产已经不是问题。但优质低度白酒生产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,特别是货架期的劣变问题;其次是酱香型以及其它香型白酒的低度化问题。”饮料酒现代风味化学创始人、江南大学教授范文来在接受《华夏酒报》记者采访时表示,应该加大低度白酒基础科学问题的研究,如低度白酒风味下降的本质、低度白酒酯水解的本质,以及延缓酯水解的技术等。
其次,市场的认可度和接受度有偏差。
“低度酒的工艺处理如果是白酒做,需要跨过很多门槛,比如稳定性。”北京圣雄品牌策划有限公司总经理邹文武告诉《华夏酒报》记者,低度白酒短期在国内没有场景。目前,市场和消费选择高度酒,是共识。
的确,《华夏酒报》记者曾经就白酒消费层面进行全国海采时发现,不少消费者对于低度白酒的理解存在误区。往往有口味淡、不好喝、甚至加水不利于身体健康等标签,更有甚者,因为高度白酒更流行,更能代表面子,就拒绝喝低度酒。
但实际上,为了得到更好的低酒度、更高的品质,很多酒企选择了更好的基酒、更多的调味酒、更复杂的工艺,付出了更多的成本。
“作为消费者,难以理解的是你在高度白酒中加了水、降了度,当然消费者理解你也降了成本,你还说好,消费者难以理解。你说好,那么你应该卖得更贵一些,为什么高度酒比低度酒更贵?无论什么说法,消费者能够理解非常重要。”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曾在第十九届上海酒博会召开期间指出,近年来,由于某些舆论的宣传,低度化受到了一定的冲击。未来会有一个很重磅的科研成果推出,就是在高度酒当中,不加水进行降低酒度,直接降低高度酒酒度的技术会成为现实。这样的低度酒一定会比高度酒更贵,消费者也一定能更好理解其品质内涵。
由此来看,改变消费认知,为低度白酒正名,就是为中国酒业振兴。但庆幸的是,相关部委已经传递出了政策发展的积极信号。
2022年,工信部发布了《关于加快现代轻工产业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》。其中明确提出,在酿酒方面要针对年轻消费群体、国外消费群体,发展多样化、时尚化、个性化、低度化酒类产品。
显然,更低的酒度、更好的风味一定是酒业未来的选择。
“低度酒今后确实是方向。一是符合潮流化的要求;第二也符合健康化的要求,因为今后人们喝酒还是要注重健康;第三,也符合国际化的要求。”北京红星股份有限公司顾问、原副总经理吴佩海对《华夏酒报》记者分析指出,在技术上我们怎么突破低度酒的弱点,让消费者感受到能够和高度酒一样的享受和口感,这应该是我们白酒行业努力攻克的一个难关。
“所以要顺应潮流,酒厂都应该有两手准备,既有目前比较畅销的高度酒,同时,又把低度酒作为一种储备。”吴佩海如是说。